la tranquillité du Japon
06 -14, février, 2020
第一次出國就是去日本東京。
記得那時我和同學在參觀完國立西洋美術館之後(甚至不是東京國立博物館),除了去明治神宮和淺草寺外,就是瘋狂地逛美術材料店、在住宅區的小雜貨店找酷炫小物、去藝術大學吃便宜咖哩飯,或是在吃了好幾餐超市熟食特賣後,花1500円去銀座吃當時臺灣還沒有分店的杏子豬排。
除了機票便宜、語言門檻低(至少很好猜意思)、適合帶家裡長輩逛逛,大概不會有其他促使我重遊日本的任何慾望吧。
臺灣隨處可見日式連鎖餐廳、居酒屋和日式雜貨店,想要體驗日本,臺北林森北路大概就能感受一下;總統府、監察院、國立臺灣博物館、臺中州廳、臺中舊火車站、臺中公園、嘉義公園、臺南州廳⋯⋯還有各式遺留下來的官署、宿舍,或是臺南市美術館、臺中國家歌劇院等現代日本大師的建築,甚至日常生活和隨處可見的櫻花,這些事物和文化遺產,至少對我來說,早已是生活習慣的一部份,就像呼吸一樣。
所以這次日本行,我只是抱著看看就好的心態,能看幾眼京都、奈良幾個重要文化遺產就很足夠,同時搜集正在進行的插畫案的參考資料。
身為對日本文化冷感的異類,我只想簡單紀錄這趟旅行的一點認識或感受,中文世界已經有很豐富又深入的介紹了。
她們仍然維持了某種日式生活的寧靜,現代建築以清水磚和鋼筋等元素謙遜地鑲進這座古老的城市,色調依舊平和、步調依然舒緩,老工藝得以生息,新產業得以萌芽。
早在日本進入明治維新前,歐洲文化早就透過荷蘭人一點一點地滲入日常生活中了(故被稱為「蘭学」),例如浮世繪畫家開始採用透視法、普魯士藍等歐洲繪畫元素。
若回顧日本博物館史,早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寺廟就有定期公開展示文物、舉辦巡迴展覽會的傳統,例如「開帳」(展出寺廟文物)、「見世物」(博覽會)、「虫干し」(定期的通風除蟲除濕)、繪馬堂(公開展示奉納繪馬)、物産会;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於1862到1867年間派出大量學者到歐美博物館考察,因而產生「常博覧会」(V&A)、「学校」(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叢祠」(Louvre)、「蔵画館」(Pinakothek München)等來形容這些收藏文物和藝術作品的地方。福澤諭吉的著作《西洋事情》中則用了「博覧会」、「博物館」、「美術館」來描述這些場所。「博物」這個翻譯則呼應了啟蒙時代的普世主義和百科全書式的收藏觀。久米邦武的《特命全権大使米欧回覧実記》中更強調應符合日本脈絡的博物館理解。1870年,文部省底下正式成立展覧局,並於1873年改制成博物局,甚至在1897年就已建立文物保存相關法規,作為政府指定「國宝」、「文化財」的依據。其後日本積極參與西方的展覽活動,例如1872年的維也納博覽會,請來日本政府的德國顧問 Gottfried Wagener 協助規劃符合西方異國想像的空間和展出物件。值得注意的是,「美術」這個新引介的詞在日文逐漸從美術、工藝這樣含糊的辭意,逐漸向現當代藝術、西方藝術等Beaux-Arts的範疇靠攏;「館」則從不區分短期或常設空間逐漸變成指稱固定建築,所以「美術館」這樣的稱呼正是在日文語境和多元歧異的學習背景下誕生的,而非西方傳統的博物館分野,而中文語境則繼承了這個脈絡。( réf. Giada Ricci, Art et musée au Japon. L'espace et les sens. Sampzon, Éditions Delatour France, 2023.)
06 -14, février, 2020
一些推動著千年古都的活力,日本關西
La vivacité des villes historiques. La région du Kansai, Japon
第一次出國就是去日本東京。
記得那時我和同學在參觀完國立西洋美術館之後(甚至不是東京國立博物館),除了去明治神宮和淺草寺外,就是瘋狂地逛美術材料店、在住宅區的小雜貨店找酷炫小物、去藝術大學吃便宜咖哩飯,或是在吃了好幾餐超市熟食特賣後,花1500円去銀座吃當時臺灣還沒有分店的杏子豬排。
除了機票便宜、語言門檻低(至少很好猜意思)、適合帶家裡長輩逛逛,大概不會有其他促使我重遊日本的任何慾望吧。
臺灣隨處可見日式連鎖餐廳、居酒屋和日式雜貨店,想要體驗日本,臺北林森北路大概就能感受一下;總統府、監察院、國立臺灣博物館、臺中州廳、臺中舊火車站、臺中公園、嘉義公園、臺南州廳⋯⋯還有各式遺留下來的官署、宿舍,或是臺南市美術館、臺中國家歌劇院等現代日本大師的建築,甚至日常生活和隨處可見的櫻花,這些事物和文化遺產,至少對我來說,早已是生活習慣的一部份,就像呼吸一樣。
所以這次日本行,我只是抱著看看就好的心態,能看幾眼京都、奈良幾個重要文化遺產就很足夠,同時搜集正在進行的插畫案的參考資料。
身為對日本文化冷感的異類,我只想簡單紀錄這趟旅行的一點認識或感受,中文世界已經有很豐富又深入的介紹了。
持續演化的古都
位處國際航線的最末端,關西曾是日本的政經中心,自七世紀起與中國、韓國密切交流、十七世紀和荷蘭人貿易,到了明治維新時期,關西展現其高度的文化接納能力,在首都遷往東京後,京都並沒有因此顯得老態龍鍾,而大阪發展成一個極其繁盛的現代商業城市。她們仍然維持了某種日式生活的寧靜,現代建築以清水磚和鋼筋等元素謙遜地鑲進這座古老的城市,色調依舊平和、步調依然舒緩,老工藝得以生息,新產業得以萌芽。
思考著新舊時代的交點|京都國立博物館
這個共同生息的態度體現在許多細節之中,例如京都國立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 Kyoto)。早在日本進入明治維新前,歐洲文化早就透過荷蘭人一點一點地滲入日常生活中了(故被稱為「蘭学」),例如浮世繪畫家開始採用透視法、普魯士藍等歐洲繪畫元素。
若回顧日本博物館史,早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寺廟就有定期公開展示文物、舉辦巡迴展覽會的傳統,例如「開帳」(展出寺廟文物)、「見世物」(博覽會)、「虫干し」(定期的通風除蟲除濕)、繪馬堂(公開展示奉納繪馬)、物産会;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於1862到1867年間派出大量學者到歐美博物館考察,因而產生「常博覧会」(V&A)、「学校」(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叢祠」(Louvre)、「蔵画館」(Pinakothek München)等來形容這些收藏文物和藝術作品的地方。福澤諭吉的著作《西洋事情》中則用了「博覧会」、「博物館」、「美術館」來描述這些場所。「博物」這個翻譯則呼應了啟蒙時代的普世主義和百科全書式的收藏觀。久米邦武的《特命全権大使米欧回覧実記》中更強調應符合日本脈絡的博物館理解。1870年,文部省底下正式成立展覧局,並於1873年改制成博物局,甚至在1897年就已建立文物保存相關法規,作為政府指定「國宝」、「文化財」的依據。其後日本積極參與西方的展覽活動,例如1872年的維也納博覽會,請來日本政府的德國顧問 Gottfried Wagener 協助規劃符合西方異國想像的空間和展出物件。值得注意的是,「美術」這個新引介的詞在日文逐漸從美術、工藝這樣含糊的辭意,逐漸向現當代藝術、西方藝術等Beaux-Arts的範疇靠攏;「館」則從不區分短期或常設空間逐漸變成指稱固定建築,所以「美術館」這樣的稱呼正是在日文語境和多元歧異的學習背景下誕生的,而非西方傳統的博物館分野,而中文語境則繼承了這個脈絡。( réf. Giada Ricci, Art et musée au Japon. L'espace et les sens. Sampzon, Éditions Delatour France, 2023.)
後來維持傳統和全盤西化的衝突越演越烈,為避免文化遺產在和洋之爭中遭受破壞和外流,政府決定在京都、奈良和東京這三座歷史首都興建國立博物館,以博覽會的形式先行徵集、收藏日本的重要工藝、歷史文獻和藝術作品,之後建立永久典藏。而京都國立博物館由片山東熊設計,是三座國立博物館中最晚動工的,並於明治28年竣工(1895年)、1897年開幕,當時被稱為帝國京都博物館,是十九世紀日本普遍採用的折衷主義式建築。當時的日本建築師對歐洲建築史毫無概念,純粹依照個人審美標準選定建築風格。
由於這棟超過百年的建築已不符合館方的需求,且有多處破損需要修復,因此計劃興建新館舍:平成知新館。新館由曾設計多座博物館的谷口吉生操刀(其最著名的作品是美國紐約MOMA新館),並於2013年完工。
由於舊館是坐東朝西的軸線配置,新館為不破壞已被列為一級文化財的主結構,改以南面作為入口,並將新館設在北面。舊館形成的東西軸線和新館的南北軸線相交之處,即是Auguste Rodin的雕塑作品《沈思者》(Le Penseur)。
新館以低矮的水平線條勾勒整體線條,配合具有穿透性——或說「空氣感」——的層次堆疊,因而融入清朗的天際線之中。
進入新館之前,觀眾會穿越一片平靜的水池;水池上,漆成霧黑的纖細的柱子撐起向外延伸的屋簷,和霧白玻璃形成一道模糊邊界的空間;最後觀眾才進入以石材砌成的主建築中,石材和水池隨著日光而映照著不同色調,建築毫無違和地成為博物館場域的一員。
不管是從室內或室外望去,新館都框出了日本畫時常採用的水平取景的構圖模式,因此給人一股寧靜之感。
如何把世界框住變得比框子裡有什麼來得重要。
谷口吉生在平成知新館的設計中模糊了建築邊界、映照了環境中的光影變化,並使用傳統的框景技術:是日本對景觀的文化哲學使現代材料得以和古蹟交相呼應;新舊兩座建築分享著相同的思維,卻不同的形式表現,形成美麗的對話。
儘管個人認為日本一級國立博物館許多藏品的質跟量還是無法和臺北故宮的清宮舊藏、中研院的考古出土物甚至臺灣許多國立博物館相比,燈光、展櫃、建築等硬、軟體設施的詮釋和細緻程度還是大大提升展覽的品質,真正凸顯出日本文化的精神,這是臺灣無法比擬的。
但我還是在京都國立博物館逛到睡著,頭差點敲到玻璃展櫃。
建築以交叉的鋼筋和玻璃為主要元素,白天陽光射入大廳,照亮內部錯落的不規則立面,形成充滿幾何美感的光影變化。這正是原廣司作品的特色,充滿幾何性和未來感。
他在設計理念中說道,自從京都自「平安京」時期到當代的1200年歷史中,京都一直孕育著日本的文化,車站內部挪用類似山谷的造型把人涵納其間,他期望京都車站就像子宮一樣,持續透過車站提供的各種功能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模式。
我們抵達京都的那天,氣溫只有3度,寒氣順著大廳向我們襲來,我還是暗自讚嘆了這個充滿穿透性的空間。現代材料營造出的秩序感並不讓人感到窒息,反而成為與週遭環境相呼應的媒介。
因此1931年時,大阪市政府發起重建募資運動,受到廣大市民支持,馬上就建好了。這座新天守閣完全是以鋼筋水泥打造而成,內部空間依照作為博物館的需求規劃,外觀也是混合了兩個不同時期的版本建造而成,基本上可以說是當時自行幻想的建築設計。
但我一點都不認同這種歷史場景再造,簡直莫名其妙。
有人說,面對逝去的事物,我們只能和這個傷口共存並接納它,使之成為記憶的一部份。
難道重塑肉體,靈魂就能迴返?難道將其視為「第三代」天守閣,其意義就會同等地延續,並存在於世人的記憶中?
甚至有學者批評:「昭和以後沒有一座外觀像樣的建築天守被復原」(《日本古城建築圖典》,198),可見當時日本的觀念有多可怕。
大阪木津壽司まるよし:大阪吃生魚片料理的唯一選擇。非常便宜新鮮,好吃得讓人流淚。
如果要吃大阪燒,聽說きじ本店是最好吃的,但如果排不到的話,可以考慮位於同一商場的大阪Sakura。
或許也可能是年歲未到,又是標準的感官動物,覺得每個寺廟和庭園都差不多無聊,只想去體驗新鮮有趣的食物或是新奇商品,和前幾年去東京時一模一樣的心理狀態。
繼去年泰國、伊朗旅遊和這趟日本關西行之後,我並不認為臺灣的觀光資源會輸給其他國家。姑且不論自然景色,光是文化遺產就有許多看頭。
例如作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二十世紀的日本現代建築師其實非常認真地設計臺灣的政府機關,國民政府則帶來中國宮殿建築和傳統文化,更別說臺灣不斷演進的宮廟建築和豐富多元的原住民文化了。
我們需要的,真的只是好好地重新詮釋、整理、復興,自然能凸顯出臺灣文化的多元性和特殊性,這樣臺灣的觀光業才會有競爭力啊。
延伸閱讀
京都國立博物館明治古都館。片山東熊的建築普遍被認為受到法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影響,這個特色體現於明治古都館的屋頂立面之中。 |
奈良國立博物館也是由片山東熊設計,於1889年動工、1895年對外開放。結合了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元素,但以洛可可風格的鵝黃作為主色調。 |
向晚的明治古都館 |
由於這棟超過百年的建築已不符合館方的需求,且有多處破損需要修復,因此計劃興建新館舍:平成知新館。新館由曾設計多座博物館的谷口吉生操刀(其最著名的作品是美國紐約MOMA新館),並於2013年完工。
由於舊館是坐東朝西的軸線配置,新館為不破壞已被列為一級文化財的主結構,改以南面作為入口,並將新館設在北面。舊館形成的東西軸線和新館的南北軸線相交之處,即是Auguste Rodin的雕塑作品《沈思者》(Le Penseur)。
平成知新館透出淡淡的暖色燈光,和清冷的傍晚藍天形成美麗的對比。 |
新館以低矮的水平線條勾勒整體線條,配合具有穿透性——或說「空氣感」——的層次堆疊,因而融入清朗的天際線之中。
進入新館之前,觀眾會穿越一片平靜的水池;水池上,漆成霧黑的纖細的柱子撐起向外延伸的屋簷,和霧白玻璃形成一道模糊邊界的空間;最後觀眾才進入以石材砌成的主建築中,石材和水池隨著日光而映照著不同色調,建築毫無違和地成為博物館場域的一員。
不管是從室內或室外望去,新館都框出了日本畫時常採用的水平取景的構圖模式,因此給人一股寧靜之感。
如何把世界框住變得比框子裡有什麼來得重要。
谷口吉生在平成知新館的設計中模糊了建築邊界、映照了環境中的光影變化,並使用傳統的框景技術:是日本對景觀的文化哲學使現代材料得以和古蹟交相呼應;新舊兩座建築分享著相同的思維,卻不同的形式表現,形成美麗的對話。
儘管個人認為日本一級國立博物館許多藏品的質跟量還是無法和臺北故宮的清宮舊藏、中研院的考古出土物甚至臺灣許多國立博物館相比,燈光、展櫃、建築等硬、軟體設施的詮釋和細緻程度還是大大提升展覽的品質,真正凸顯出日本文化的精神,這是臺灣無法比擬的。
但我還是在京都國立博物館逛到睡著,頭差點敲到玻璃展櫃。
時光任意門|京都車站
與京都國立博物館相比,原廣司設計的京都車站就張狂不少,剛蓋好就引來眾多京都人批評。京都車站於1997年完成,是一座結合交通樞紐、百貨公司、旅館、劇場、展場、食堂等等功能的複合空間,今日已是京都生活的一部分。建築以交叉的鋼筋和玻璃為主要元素,白天陽光射入大廳,照亮內部錯落的不規則立面,形成充滿幾何美感的光影變化。這正是原廣司作品的特色,充滿幾何性和未來感。
他在設計理念中說道,自從京都自「平安京」時期到當代的1200年歷史中,京都一直孕育著日本的文化,車站內部挪用類似山谷的造型把人涵納其間,他期望京都車站就像子宮一樣,持續透過車站提供的各種功能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模式。
我們抵達京都的那天,氣溫只有3度,寒氣順著大廳向我們襲來,我還是暗自讚嘆了這個充滿穿透性的空間。現代材料營造出的秩序感並不讓人感到窒息,反而成為與週遭環境相呼應的媒介。
超過五層樓高的電扶梯通往頂樓的觀景台,可以眺望京都全景。原廣司在他的車站山谷中切割出好幾階「台地」,形成充滿趣味的空間配置。 |
從京都車站望向難看的京都塔。 |
為了城市的榮光|重建大阪城
大阪城是大阪居民的精神象徵。做為日本傳奇將軍豐臣秀吉的根據地,直到德川家康取得勢力、進入江戶時代前,大阪城一直扮演著桃山時代最為重要的政治中心。然而,這座和名古屋城、熊本城齊名的日本三大名城,在1865年天守閣遭受雷擊、1868年明治政府軍和支持幕府的叛軍發生武裝衝突,兩度慘遭祝融之災(第一次焚毀是德川家康進攻豐臣秀吉之時,1620年代重建),化為灰燼;末代幕府德川慶喜逃回江戶城(也就是現在的東京)。但我一點都不認同這種歷史場景再造,簡直莫名其妙。
有人說,面對逝去的事物,我們只能和這個傷口共存並接納它,使之成為記憶的一部份。
難道重塑肉體,靈魂就能迴返?難道將其視為「第三代」天守閣,其意義就會同等地延續,並存在於世人的記憶中?
甚至有學者批評:「昭和以後沒有一座外觀像樣的建築天守被復原」(《日本古城建築圖典》,198),可見當時日本的觀念有多可怕。
其他治癒身心的小店清單
除了上述建築革新,明治維新主張的「脫亞入歐」也讓日本誕生許多經典的歐式小館,這些小館和傳統美食並存,構成日本最為歐化又最為傳統的一面(當然也體現在其他藝術和文化之中)。看了這麼多長得大同小異的寺廟和民宅、同時還要承受照顧家人的煩惱後,我真是需要非常大量的甜食復原身心啊。
京都丸七製茶:製作七種濃度的巧克力和冰淇淋,個人覺得第六級的味道最好。
京都甘泉堂:花見小路附近窄巷的栗子甜點專賣店,推栗子饅頭。
大阪赤鳥可可亞:成立於1972年,位在集合住宅內,位置隱密不好找。可可亞味道非常濃郁,也可以試試紅寶石巧克力冰淇淋。
大阪Ek Chuah可可亞:在赤鳥可可亞附近,適合續攤巧克力甜點的好地方。
大阪丸福咖啡店:1934年開業的丸福咖啡店可說是把歐洲的咖啡文化完整地複製到日本,如果想知道日治時期臺灣咖啡廳帶給當時摩登青年的歡樂情調,一定要來這裡感受。


大阪木津壽司まるよし:大阪吃生魚片料理的唯一選擇。非常便宜新鮮,好吃得讓人流淚。
如果要吃大阪燒,聽說きじ本店是最好吃的,但如果排不到的話,可以考慮位於同一商場的大阪Sakura。


或許也可能是年歲未到,又是標準的感官動物,覺得每個寺廟和庭園都差不多無聊,只想去體驗新鮮有趣的食物或是新奇商品,和前幾年去東京時一模一樣的心理狀態。
繼去年泰國、伊朗旅遊和這趟日本關西行之後,我並不認為臺灣的觀光資源會輸給其他國家。姑且不論自然景色,光是文化遺產就有許多看頭。
例如作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二十世紀的日本現代建築師其實非常認真地設計臺灣的政府機關,國民政府則帶來中國宮殿建築和傳統文化,更別說臺灣不斷演進的宮廟建築和豐富多元的原住民文化了。
我們需要的,真的只是好好地重新詮釋、整理、復興,自然能凸顯出臺灣文化的多元性和特殊性,這樣臺灣的觀光業才會有競爭力啊。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