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之名
關於包浩斯(BAUHAUS),至今流行於臺灣的論述仍普遍停留在他們在形式上的創新,經常忽略其背後的思考脈絡。從設計史的角度來看,新藝術(art nouveau)和裝飾藝術(art décor)都因其設計淪為上流社會的玩物,未能普及大眾而失敗了;所以包浩斯或擴及蘇聯的國際式樣才轉向製造價格低廉又具有美感的物件,他們的目標是致力於讓使用者在使用的過程中,得以馴化其美感經驗,進而挪用至日常生活中,最後改善良知。
在臺灣,「文化・創意・商品(或產業)」這幾個關鍵字中,我無法從中看到主體是「文化」?「創意」?還是「商品(或產業)」?主從關係為何?似乎還是含糊不清。即使我們可以辯解從政府、企業到創作者能從不同觀點詮釋這些字眼,但卻是引爆補助、扶植、利益分配等爭議的根源。
所以,我更偏好法國稱呼此類商品的方法:文化衍伸商品(produit dérivée de culture,甚至還區分了「延伸商品」(produits dérobés )):主體是文化,而商品/服務只是一種形式,它可以是生活物件、可以是展演、可以是飲食,可以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裡的15+1項的任何變形,但不能脫離文化作為主體的原則。
但其實我們還需要燈光、音效、美術等技術與行政資源,才有可能撐起一片舞台、創造被人看見的機會,而售票窗口和觀眾才是讓作品完整的最後一塊拼圖。如何計算成本、擬定行銷計劃都是藝術大學不會教授的事情,但這是讓創作者長久經營的關鍵之一。
相比臺灣近年成立僅以媒合資源為主要業務的文化內容策進院,泰國更為全面地去推動其文化產業,從材料開發、文化深化、設計推廣與媒合都經過仔細安排;2005年開始營運的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簡稱TCDC),ศูนย์สร้างสรรค์การออกแบบ)扮演著關鍵角色。我去年實際參觀後,羨慕得都想搬到曼谷了。
展覽以正在進行中的曼谷舊城區改造行動為例,認為參與式發展(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就是社區轉型最簡單的方法。
不知為何,這個類似社區總體營造的方法只會令多數人聯想到破舊的都市邊緣或偏遠的鄉村地帶,從來不曾和都市更新掛鉤過。
地方創生並不是直接引入外來客,而是政府組織、文化創意業者在進場前,先和當地居民交陪,尊重其促進地區發展的能動性,在保護原始生活模式的同時,引導他們準備轉型成新的商業模型,包含外觀改造。
說之以理(persuadere)、喻之以義(docere)、動之以情(mouere)、悅之以趣(delectare)。除了對聽眾訴之以道理、知識、感情,語言的聲律,乃至文學的興味,同樣是一股力量。
也就是說,參與式發展把經常被視為旁觀者的在地居民拉進計畫中,讓他成為參與者,政府組織、文化創意業者只是在原有基礎上強化、改善其商業系統,最後才提出相應的企劃。當在地人在硬體和軟體上,都準備好之後,才透過行銷推廣迎來客人,讓他們一窺在地的文化和傳統,進而產生深刻的印象。
OGSM:
Objective最終目的:釐清大方向(充滿野心又不易達成、合乎邏輯又不失感性、容易理解並轉述)
Strategies策略 :彙整達成目的所需資源的方法(5S:specific, selective, sustainable, synchronised, sufficient)
Goals具體目標 :從目的延伸的具體項目(SMART:明確、可評量、可執行、結果論、符合時間效益)
Measures檢核:預期成果、執行重點。檢討與控管策略是否有達到預期;詳細的行動方案/步驟。
影響成功率的變因:
推動助力support:讓團隊/參與者成為後盾
計畫內容content:必須有效且可行
必要技術techique:將方法用在相應的事
TCDC將「設計」的意義從人和物件的關係擴展至社會、國家,將設計師視為改變社會的催化劑,而非主導者。
他們所做的這些努力不僅是為了提升泰國的設計能量和國際能見度,也是為了促使當代思維改善傳統農村手工藝品、重新形塑泰國的城市與鄉村景觀——也就是說,TCDC的成果建立於有能力規劃前瞻政策的官方結合具有創新思辨能力的學界,藉著產業界的手和資金,企圖普及化泰國的美感教育與經驗,進而對外輸出。政府、文化產業、原料生產者、在地居民都能從這個循環中獲益。
這種合作模式在連身份認同都有嚴重分歧的臺灣,肯定很難做到吧。嘆。
延伸閱讀
文化衍生商品,幕前幕後
produit dérivé de culture comme une comédie raffinée
follow my instagram
商業和文化衝突嗎?
時至今日,「文創」兩字幾乎和「文青」一樣,是個讓許多人嚮往同時廣受嘲諷的一個「意象」。兩者的共通點就是「文化」二字,好像和文化掛鉤,就有一種難以言說的魅力,讓許多人買單,但對批評者來說,文化是障眼法,虛張聲勢才是真,行銷話術、商業獲利凌駕文化內涵,甚至主張文化不應該被商業化。
或許這類批評和臺灣今日的現象密切相關:華山、駁二盡是缺乏深度的商業展覽,各種文創市集內容大同小異、質量參差不齊,甚至誠品和開發商合作,在臺北松菸設飯店、臺中草悟道先蓋美術館再拆掉蓋飯店,基本上就是標準的藝術炒房。
![]() |
泰國曼谷的Warehouse 30,沒講還以為是臺灣的文創市集⋯⋯ |
然而,核心問題無關於商業和行銷是否合乎(那個假想中的)道德,而是如何讓文化被看見並受人重視?其中該如何細膩地溝通協調?
1. Heritage conservation... Not only focus on those 'important' objects. How to make them rebirth? How to react with local communities?
2. A good design should be spread, not limited to a small group of elites.
關於包浩斯(BAUHAUS),至今流行於臺灣的論述仍普遍停留在他們在形式上的創新,經常忽略其背後的思考脈絡。從設計史的角度來看,新藝術(art nouveau)和裝飾藝術(art décor)都因其設計淪為上流社會的玩物,未能普及大眾而失敗了;所以包浩斯或擴及蘇聯的國際式樣才轉向製造價格低廉又具有美感的物件,他們的目標是致力於讓使用者在使用的過程中,得以馴化其美感經驗,進而挪用至日常生活中,最後改善良知。
這四個步驟的終極目標和重點是改善良知,而非追逐徒具形式、用過即丟、看過即忘的資本主義垃圾。如果放到臺灣脈絡來看,現在的商業展覽和文創商品經常可以被歸為資本主義垃圾,拍照打卡上傳後消費者什麼也不記得,賣家還會用充滿感性的字眼堅稱「看展已經進入『分眾時代』;相對地,多數的文資保存團體則是哀嘆古蹟開餐廳、文創有行無市云云。位於光譜兩端的這兩群人似乎少了從其他觀點檢視自己論點的能力。
(傅柯認為)政治的轉變並非不可能,前提是目標謙卑、了解歷史脈絡與可能性的局限後進行調整。
若從藝術史與文化資產的角度來切入,就是在質問文化衍生商品能否成為文資保存鎖鏈的一環?能否成為文化扎根與普及的一個媒介?
行銷和商業的觀點就會變成:怎麼塑造自我形象?怎麼精準定位?「越在地,越國際」這句話的意涵如何成為文創產業的自我定位(也就是品牌的概念),進而增加信賴感、差異化並符合市場需求?
文化資產普及化和商業操作在資本主義的脈絡下,真的是一體兩面的事情,但若先釐清相關的主從關係,或許文創產業的意象會更清晰。
在臺灣,「文化・創意・商品(或產業)」這幾個關鍵字中,我無法從中看到主體是「文化」?「創意」?還是「商品(或產業)」?主從關係為何?似乎還是含糊不清。即使我們可以辯解從政府、企業到創作者能從不同觀點詮釋這些字眼,但卻是引爆補助、扶植、利益分配等爭議的根源。
必須先輸入(input)資訊才能再輸出(output)。
演好一齣戲
而引導我認識文化創意產業的老師出身劇場,對我影響甚深,他經常用劇場的元素比喻文創產業的複雜性。例如我們總是看舞台上的演員,或許還有編寫劇本的編劇、導演,就像我們從事文化相關產業的人經常只看到設計者、產品和結果。但其實我們還需要燈光、音效、美術等技術與行政資源,才有可能撐起一片舞台、創造被人看見的機會,而售票窗口和觀眾才是讓作品完整的最後一塊拼圖。如何計算成本、擬定行銷計劃都是藝術大學不會教授的事情,但這是讓創作者長久經營的關鍵之一。
企劃書就是一齣戲,深入認識人與人交織而成的情節。⋯⋯「能否理解劇情」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企畫是什麼》,頁15-26)
意識到個性化的思考:在理解對方劇情的前提下寫成的企畫書=對方需要的企畫書,撰寫對方需要的企畫書的想法=企畫書的道具。
(《企畫是什麼》,頁59)
文化轉譯|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CDC)
而在文創產業發展上,泰國真的是一個很奇妙又值得參考的例子。雖然檯面上東南亞國家的設計能量好像不如我們看到的日本韓國或歐洲各國,實則不然,許多優秀的設計師、插畫家都出身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其創作能量源自其豐富的歷史、族群互動和文化交流,政府有意識地推動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例如我們每天宣傳「TAIWAN The Heart of Asia」,以為自己可以是亞洲世界的中心時(馬來西亞則是Malaysia Truly Asia,大家都在競爭亞洲的本真性這點也是很有趣),泰國自上個世紀的六、七零年代早就是歐美遊客的主要亞洲觀光勝地了,曼谷素萬那普機場(Aéroport Suvarnabhumi de Bangkok,ท่าอากาศยานสุวรรณภูมิ)更是亞洲最重要的轉機節點之一。
為了把歐美遊客的異國想像化成實際的外匯收入,泰國政府透過一系列政策扶植自己的文化產業,食衣住行育樂都被納入其中,泰國儼然成為亞洲旅遊的代名詞(當然不是中國或臺灣,大家不用再自我催眠了)。
例如泰國觀光局於1998年就提出「驚奇泰國」 (Amazing Thailand)行銷計畫;2001年,模仿日本結合在地特色的做法推出「一鄉一產品」(One Tambon One Product, OTOP);2004年,從皇室支持的泰絲高級服飾產業中延伸出「曼谷時尚之都」(Bangkok Fashion City)計畫;2005年,泰國國家食品管理局推出「泰國世界廚房中心」(Center for Thailand’s Kitchen of the World),以建立全球化的泰國料理輔導、推廣與認證制度。2009年起,在這些基礎上,相關政策整合成名為「創意泰國」(Creative Thailand)的大計畫,是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推廣政策的一部份。
例如我們每天宣傳「TAIWAN The Heart of Asia」,以為自己可以是亞洲世界的中心時(馬來西亞則是Malaysia Truly Asia,大家都在競爭亞洲的本真性這點也是很有趣),泰國自上個世紀的六、七零年代早就是歐美遊客的主要亞洲觀光勝地了,曼谷素萬那普機場(Aéroport Suvarnabhumi de Bangkok,ท่าอากาศยานสุวรรณภูมิ)更是亞洲最重要的轉機節點之一。
攝於金・湯普森泰絲博物館(Maison de Jim Thompson)
|
為了把歐美遊客的異國想像化成實際的外匯收入,泰國政府透過一系列政策扶植自己的文化產業,食衣住行育樂都被納入其中,泰國儼然成為亞洲旅遊的代名詞(當然不是中國或臺灣,大家不用再自我催眠了)。
例如泰國觀光局於1998年就提出「驚奇泰國」 (Amazing Thailand)行銷計畫;2001年,模仿日本結合在地特色的做法推出「一鄉一產品」(One Tambon One Product, OTOP);2004年,從皇室支持的泰絲高級服飾產業中延伸出「曼谷時尚之都」(Bangkok Fashion City)計畫;2005年,泰國國家食品管理局推出「泰國世界廚房中心」(Center for Thailand’s Kitchen of the World),以建立全球化的泰國料理輔導、推廣與認證制度。2009年起,在這些基礎上,相關政策整合成名為「創意泰國」(Creative Thailand)的大計畫,是為「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推廣政策的一部份。
相比臺灣近年成立僅以媒合資源為主要業務的文化內容策進院,泰國更為全面地去推動其文化產業,從材料開發、文化深化、設計推廣與媒合都經過仔細安排;2005年開始營運的泰國創意設計中心(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簡稱TCDC),ศูนย์สร้างสรรค์การออกแบบ)扮演著關鍵角色。我去年實際參觀後,羨慕得都想搬到曼谷了。
TCDC起初隸屬於泰國總理辦公室直轄的知識管理發展辦公室(Offic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OKMD),於2003年通過成立,設置於曼谷熱鬧的百貨公司裡(曼谷百貨公司的熱鬧程度真不輸信義區),後來於2017年搬到舊國家郵政總局(Grand Postal Building,อาคารไปรษณีย์กลาง),2018年改隸「創意產業發展處」(Creative Economy Agency,สำนักงานส่งเสริมเศรษฐกิจสร้างสรรค์)。
昭拍耶河左岸石龍軍路一帶,是曼谷最早進入現代化轉變的舊城區,舊泰國郵政總局就座落於此。 |
TCDC的入口位於建築物左側。 |
作為國家級的孕育基地,TCDC可以說是泰國創意產業的心臟,它提供的資源絕對不是用圖書館或展示平台等既有框架可以形容的。從前端提供文化基礎、整合原物料開發應用、啟發設計師靈感與設計方法,到後端推廣展銷泰國的各類設計商品,TCDC向設計師、廠商和消費端全面開放、媒合,兼顧文化深度與商業廣度的做法,臺灣只能望塵莫及啊⋯⋯
就近用程度而言,一般人只要繳交1200泰銖的年費,就能無限制使用TCDC提供的任何資源和諮詢服務(學生只要600泰銖),一日訪客也只要100泰銖就能使用一整天!最令人感動的是TCDC輔導設計師的作法可說是從頭陪跑到尾,只要你能善用其資源。
TCDC共有五樓,入口位於五樓,由上而下依序是創意發想基地(所以設有café,真是體貼)/商業諮詢區、圖書資料和多媒體中心、workshop、材料與設計創新中心、展覽空間/設計賣店。
其中最令我欣賞的點是TCDC策劃的一檔小展覽,帶領設計師思辨城市更新的方法與步驟。在亞洲,都市更新幾乎和毀棄舊都市、樹立新建築劃上等號,都市的紋理、步調和氣息都被短視的商業利益摧毀,所以TCDC的這檔展覽就是希望避免「New Faces In, Old Faces Out」的窘境。
le 28, septembre, 2017
現在坐火車回台中,總是焦慮得不知道哪裡是回家的方向。
舊火車站不再運作,公車站和我一樣,不知流落何方。我只能拖著沉重行李箱在舊城區到處游蕩,雖然還是有老店,但也充斥著各種機械運作的轟隆。有種我好像不是臺中人了的錯覺。
就近用程度而言,一般人只要繳交1200泰銖的年費,就能無限制使用TCDC提供的任何資源和諮詢服務(學生只要600泰銖),一日訪客也只要100泰銖就能使用一整天!最令人感動的是TCDC輔導設計師的作法可說是從頭陪跑到尾,只要你能善用其資源。
TCDC一日卡和舊泰國郵政總局的浮雕迦樓羅。迦樓羅(Karuda)是毗濕奴的坐騎,後來成為泰國的象徵。 |
TCDC共有五樓,入口位於五樓,由上而下依序是創意發想基地(所以設有café,真是體貼)/商業諮詢區、圖書資料和多媒體中心、workshop、材料與設計創新中心、展覽空間/設計賣店。
五樓的creative space,兩側擺放新進圖書和小型會議空間。 |
creative space旁的展板教你怎麼設計你的產品/服務內容 |
圖書資料中心位於四樓和五樓,收錄各國的最新設計期刊、雜誌、書籍,外文書的比例之高、領域之豐,涵蓋設計領域、藝術史、商業、心靈、哲學等。 |
材料與設計創新中心在二樓,按材料屬性分類展示。去年收錄的材料已超過八千種,涵蓋各國的最新發明與應用,包含泰國獨有之材料。 |
以韓國的構樹製成的紙張,但有牛皮的質感。依據TCDC的建議,可用於工藝品製作、地板鋪設或室內裝潢。 此外還有以海藻加工製成的可生物分解環保墨水之類的神奇材料。 |
材料與設計創新中心的東南亞材料專區,可以看出TCDC非常強調設計產業中的在地性。 |
為鼓勵設計師善加利用泰國本土的材料,TCDC積極與材料商開發新材質,並在這裡展出最新應用趨勢。這個角落展出去年泰國開發出從稻殼內提煉二氧化矽的技術,並將之應用於陶瓷設計。泰國是世界前幾大稻米出口國,產生大量稻穀廢棄物,因此這個技術不僅增加了設計應用的故事性,更提升了農業的附加價值。 |
其中最令我欣賞的點是TCDC策劃的一檔小展覽,帶領設計師思辨城市更新的方法與步驟。在亞洲,都市更新幾乎和毀棄舊都市、樹立新建築劃上等號,都市的紋理、步調和氣息都被短視的商業利益摧毀,所以TCDC的這檔展覽就是希望避免「New Faces In, Old Faces Out」的窘境。
以臺中為例,勤美誠品集團聯合臺中市政府摧毀了「經國園道」時期的靜謐氣氛,原本荷蘭銀行贊助的梵谷複製畫被拋棄、整條大道被改成不明所以的裝置,隨時充斥嘈雜的喧鬧聲,房價高漲後在地創作者反而無法負擔昂貴的租金,我實在不知道能在漫步於這條沒多少草地的大道時悟出甚麼道理。
這種改變對我來說就和臺中舊火車站的天際線被新火車站破壞、舊城區的天外天劇場的文資價值被視而不見、臺中州廳作為國美館分館被張大春等人認為「不接地氣」、中港路被改名成可笑的臺灣大道等各種現象一樣荒謬,臺中真不負「文化沙漠」的美名。
這種改變對我來說就和臺中舊火車站的天際線被新火車站破壞、舊城區的天外天劇場的文資價值被視而不見、臺中州廳作為國美館分館被張大春等人認為「不接地氣」、中港路被改名成可笑的臺灣大道等各種現象一樣荒謬,臺中真不負「文化沙漠」的美名。
現在坐火車回台中,總是焦慮得不知道哪裡是回家的方向。
舊火車站不再運作,公車站和我一樣,不知流落何方。我只能拖著沉重行李箱在舊城區到處游蕩,雖然還是有老店,但也充斥著各種機械運作的轟隆。有種我好像不是臺中人了的錯覺。
身為臺中人,我真想大喊:「你們能還我那個原本美好而適合生活的臺中嗎!」這些集團和地方政府滑坡式擴大文創的定義,此外各種文青小店和企業不和原生居民溝通,就用自認正義而且充滿感性的文化復興口號入侵舊城區和老市場,摧毀了當地原始的文化地景,甚至和原生居民產生激烈衝突。臺北東區師大一帶、臺中忠信市場都是血淋淋的例子。
展覽以正在進行中的曼谷舊城區改造行動為例,認為參與式發展(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就是社區轉型最簡單的方法。
不知為何,這個類似社區總體營造的方法只會令多數人聯想到破舊的都市邊緣或偏遠的鄉村地帶,從來不曾和都市更新掛鉤過。
地方創生並不是直接引入外來客,而是政府組織、文化創意業者在進場前,先和當地居民交陪,尊重其促進地區發展的能動性,在保護原始生活模式的同時,引導他們準備轉型成新的商業模型,包含外觀改造。
說之以理(persuadere)、喻之以義(docere)、動之以情(mouere)、悅之以趣(delectare)。除了對聽眾訴之以道理、知識、感情,語言的聲律,乃至文學的興味,同樣是一股力量。
(葉偉忠《風格學》,頁258)
從地方到城市;從城市到政策;從政策到改善公民的生活品質;這是由普通市民到整體經濟系統構建而成的經濟鏈。 |
也就是說,參與式發展把經常被視為旁觀者的在地居民拉進計畫中,讓他成為參與者,政府組織、文化創意業者只是在原有基礎上強化、改善其商業系統,最後才提出相應的企劃。當在地人在硬體和軟體上,都準備好之後,才透過行銷推廣迎來客人,讓他們一窺在地的文化和傳統,進而產生深刻的印象。
因為時間關係,我沒有辦法實際去現場感受,但至少TCDC將他們的行動描述得很接近尊重原生居民的理想狀態,和臺灣近期興起的文創聚落和在地居民面臨的衝突現象形成強烈對比。
Objective最終目的:釐清大方向(充滿野心又不易達成、合乎邏輯又不失感性、容易理解並轉述)
Strategies策略 :彙整達成目的所需資源的方法(5S:specific, selective, sustainable, synchronised, sufficient)
Goals具體目標 :從目的延伸的具體項目(SMART:明確、可評量、可執行、結果論、符合時間效益)
Measures檢核:預期成果、執行重點。檢討與控管策略是否有達到預期;詳細的行動方案/步驟。
(Marc van Eck、Ellen Leenhouts,《好企劃一頁剛剛好》,頁38)
影響成功率的變因:
推動助力support:讓團隊/參與者成為後盾
計畫內容content:必須有效且可行
必要技術techique:將方法用在相應的事
(《好企劃一頁剛剛好》,頁50-52)
TCDC將「設計」的意義從人和物件的關係擴展至社會、國家,將設計師視為改變社會的催化劑,而非主導者。
他們所做的這些努力不僅是為了提升泰國的設計能量和國際能見度,也是為了促使當代思維改善傳統農村手工藝品、重新形塑泰國的城市與鄉村景觀——也就是說,TCDC的成果建立於有能力規劃前瞻政策的官方結合具有創新思辨能力的學界,藉著產業界的手和資金,企圖普及化泰國的美感教育與經驗,進而對外輸出。政府、文化產業、原料生產者、在地居民都能從這個循環中獲益。
這種合作模式在連身份認同都有嚴重分歧的臺灣,肯定很難做到吧。嘆。
但⋯⋯世界怎麼長得越來越像了?
雖然TCDC的作法令人驚艷,但在曼谷踩了幾個文創景點後,我實在沒有被激起任何購買的慾望,因為多數商品的造型真是和臺灣大同小異,價格也高得讓人卻步。
從韓國、臺灣到泰國,亞洲設計產業積極尋求當代美學的努力,似乎是讓產品調性趨近一致,以致我們只能從非常微小的細節中看出差異。「現代性」(modernité)的西方想像持續如同神話般被歌頌,而「傳統」也在敘事者的口中逐漸僵固。
或許,培養獨特美感經驗的方法不是源自一套既有理論,而是回看自身歷史,從中分析原因,才有可能找出解答吧?相信我們都還在尋找新觀點的旅途中迷航著,只能盼望哪天我們能望穿那仍面目模糊的中繼站,就在燈火闌珊處。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