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sse sur l'océan
porte l'oiseau si léger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愛上看海的呢?我實在想不起來了。
從哪時起,我喜歡錄下各個地方的海浪,每年總要造訪某個離島一次。
各地的海都有個性,有的包容,有的咆哮,或是嬉鬧,或是徘徊兜圈。
我也不真的會去聽那些錄下的聲音和影像,只是覺得,好像已把各地的海潮放進心裡了。有時我對他們提問,直到很久之後,不一定是海洋,才會有誰在某處告訴我答案。

le 15, juin, 2015

那個獎項(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給我帶來難以言喻的喜悅:我把全部的靈魂都投注在這個作品裡。在我的獲獎演說中,我說:「我只對能夠改變社會意識形態的藝術有興趣⋯」只注重在美學價值的藝術是不完整的。」
透明的泡沫聚集又散去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愛上看海的呢?我實在想不起來了。
從哪時起,我喜歡錄下各個地方的海浪,每年總要造訪某個離島一次。
各地的海都有個性,有的包容,有的咆哮,或是嬉鬧,或是徘徊兜圈。
我也不真的會去聽那些錄下的聲音和影像,只是覺得,好像已把各地的海潮放進心裡了。有時我對他們提問,直到很久之後,不一定是海洋,才會有誰在某處告訴我答案。

le 15, juin, 2015
流浪回來了
我想
這次的流浪,除了逃避周遭人類散發的負面能量
也是讓我再次找回對藝術的熱情吧
不帶相機 少用手機
繞錯方向所以錯過了夕陽
睡在沙灘上
微濕 但很舒服
星星很多,有雲,有風,有海聲 漲潮
海上是墜落的星星,打燈的漁船
天空中最亮的那顆星星 在海上的倒影
和隆河的夜晚一樣
天很深
日出 在沙灘上用新鮮的海水畫畫
想畫出屬於海水蔓延的流動性
雲漂流的空氣感
感受海的溫度 海的流動
或許這就是流浪的意義吧
去做平常不會做的事
有趣的 刺激的 瘋狂的 秘密性質的
所以我們流浪
或許 它是生活的必需品

le 29, juin, 2016
-c'est comme pour la fleur. si tu aimes une fleur qui se trouve dans une étoile, c'est doux, la nuit, de regarder le ciel. toutes les étoiles sont fleuries.-
書店 拿鐵 聊天 和 小世界
五年沒拿毛筆還是畫了像樣的水墨
這是無法忘記的 都已滲入血液 這很神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LEU TURQUOISE 2°
這是月升.
鵝黃色的月亮.從台灣漂來的雲.深沉的海.
潮濕的海風讓這張畫凝結了許多露水
直到日升.5:14的日出

le 8, septembre, 2017
北海岸的海很美,最遠方是寧靜的靛藍色,再靠近一點的地方顏色比較淺,是帶了點祖母綠的藍綠色,岸邊則是土耳其藍。
小時候看海總是充滿期望,期望激起白浪的是海豚,期望小王子式的日落,雖然有點憂傷的感覺。
現在雖然還是期待日落,但常常先是興奮,接著只能感受到劇烈的憂傷。為什麼呢?(第一次因為看海而讓眼睛如此地濕潤。其實確切來說是在公車上默默掉淚,我沒記錯的話)
浪一陣一陣的拍向岸邊,是比任何音樂還要優美的節奏。如果要靠浪鼓來舒緩情緒的話,我寧願立刻奔向任何一個海岸。
為何核一廠這樣自私,但海浪還是不斷的給予回應呢?公車從海岸邊駛入破爛的城鎮裡,對這些人造物的厭惡感頓時升起。
我們的存在到底有什意義啊?如果我們的存在,只是為了複製的話,為何我們還要保存呢?突然想去流浪/旅行,類似一種走到哪睡到哪的放逐,就只是一直走、一直看,不事生產,如果我們的存在毫無意義的話。(然後突然懂了〈是我的海〉的提琴和海浪的相似)這時我就會期望可以像小王子一樣只需一點點陽光就能存活。
我想
這次的流浪,除了逃避周遭人類散發的負面能量
也是讓我再次找回對藝術的熱情吧
不帶相機 少用手機
繞錯方向所以錯過了夕陽
睡在沙灘上
微濕 但很舒服
星星很多,有雲,有風,有海聲 漲潮
海上是墜落的星星,打燈的漁船
天空中最亮的那顆星星 在海上的倒影
和隆河的夜晚一樣
天很深
日出 在沙灘上用新鮮的海水畫畫
想畫出屬於海水蔓延的流動性
雲漂流的空氣感
感受海的溫度 海的流動
或許這就是流浪的意義吧
去做平常不會做的事
有趣的 刺激的 瘋狂的 秘密性質的
所以我們流浪
或許 它是生活的必需品

le 29, juin, 2016
-c'est comme pour la fleur. si tu aimes une fleur qui se trouve dans une étoile, c'est doux, la nuit, de regarder le ciel. toutes les étoiles sont fleuries.-
書店 拿鐵 聊天 和 小世界
五年沒拿毛筆還是畫了像樣的水墨
這是無法忘記的 都已滲入血液 這很神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LEU TURQUOISE 2°
這是月升.
鵝黃色的月亮.從台灣漂來的雲.深沉的海.
潮濕的海風讓這張畫凝結了許多露水
直到日升.5:14的日出

le 8, septembre, 2017
北海岸的海很美,最遠方是寧靜的靛藍色,再靠近一點的地方顏色比較淺,是帶了點祖母綠的藍綠色,岸邊則是土耳其藍。
小時候看海總是充滿期望,期望激起白浪的是海豚,期望小王子式的日落,雖然有點憂傷的感覺。
現在雖然還是期待日落,但常常先是興奮,接著只能感受到劇烈的憂傷。為什麼呢?(第一次因為看海而讓眼睛如此地濕潤。其實確切來說是在公車上默默掉淚,我沒記錯的話)
浪一陣一陣的拍向岸邊,是比任何音樂還要優美的節奏。如果要靠浪鼓來舒緩情緒的話,我寧願立刻奔向任何一個海岸。
為何核一廠這樣自私,但海浪還是不斷的給予回應呢?公車從海岸邊駛入破爛的城鎮裡,對這些人造物的厭惡感頓時升起。
我們的存在到底有什意義啊?如果我們的存在,只是為了複製的話,為何我們還要保存呢?突然想去流浪/旅行,類似一種走到哪睡到哪的放逐,就只是一直走、一直看,不事生產,如果我們的存在毫無意義的話。(然後突然懂了〈是我的海〉的提琴和海浪的相似)這時我就會期望可以像小王子一樣只需一點點陽光就能存活。
眼神__
旅程回來後,我總是對好奇的人說:別再問好不好玩。
B半開玩笑地留言道:「你是不是文字與話語的情緒要同步 噗噗噗」
溫暖的黑潮緊緊地將蘭嶼擁入懷中,保護著祂。那年,我和R從後壁湖出發,從灰藍的巴士海峽進入黑潮的靛藍色領地,邊界是一層又一層的漩渦形成的白而銳利的線條,貨輪沿著邊界往日本的方向挺進。再也沒有比這個由遠至近又由近至遠的景像更令人難忘的了。那幾天,我好像是每天寫日記。

le 15, mai, 2018
來蘭嶼本來就不抱著(懷舊)人類學式的幻想,
但仍然感到挫折,是 Lévi-Strauss 所說的憂鬱,
雖然當地人的過度熱情著實令人驚訝(嚇),
但更令人哀傷的是字句言語間流露出他們不再愛他們的土地(兩座不再噴發的火山、極度清晰的海平線、最藍的海水和滿天星空),不再愛他們的文化/語言,和島上的人們(包含「貯存場」的台電員工)聊天的過程清晰勾勒了台灣島有系統而強力的摧毀結構(民間/政府×台灣/蘭嶼)。品質低劣的觀光客、漢人中心思維的景觀命名、外來的觀光事業與思維(食衣住行)、教會和偽文教機構(詭異的地下屋、隨便的展示空間、物質交換怎麼可以作為宣教手段?)
蘭嶼竟然全吞了,就好像這些本來就存在一樣。
此時此刻我正坐在瞭望亭,又被「客人」稱作發呆亭,
我還真不知道如何發呆…
然後衷心感謝陪我這神經病到處亂晃的旅伴 還一直接收我的哀傷
(如果輻射和陽光一樣安全與危險,我真的不懂為何不放台北市中心?)

le 17, mai, 2018
但仍然感到挫折,是 Lévi-Strauss 所說的憂鬱,
雖然當地人的過度熱情著實令人驚訝(嚇),
但更令人哀傷的是字句言語間流露出他們不再愛他們的土地(兩座不再噴發的火山、極度清晰的海平線、最藍的海水和滿天星空),不再愛他們的文化/語言,和島上的人們(包含「貯存場」的台電員工)聊天的過程清晰勾勒了台灣島有系統而強力的摧毀結構(民間/政府×台灣/蘭嶼)。品質低劣的觀光客、漢人中心思維的景觀命名、外來的觀光事業與思維(食衣住行)、教會和偽文教機構(詭異的地下屋、隨便的展示空間、物質交換怎麼可以作為宣教手段?)
蘭嶼竟然全吞了,就好像這些本來就存在一樣。
此時此刻我正坐在瞭望亭,又被「客人」稱作發呆亭,
我還真不知道如何發呆…
然後衷心感謝陪我這神經病到處亂晃的旅伴 還一直接收我的哀傷
(如果輻射和陽光一樣安全與危險,我真的不懂為何不放台北市中心?)

le 17, mai, 2018
我不知道,可能是接觸的人太多,但風景太漂亮,
既沒有感到愉悅放鬆,
也沒法真的憂傷。矛盾至極。
突然覺得我們好殘忍,
就像昨天回來時密布的烏雲籠罩在罪惡之島的上空。

這是我走過最讚最神奇的步道
沿著乾涸的小溪修築
用安山岩鵝卵石鋪成,最窄處不到50公分,長滿野草
好像它本來就存在於自然中一樣
可以看到各種植物和光影變化
和角鴞的呼喚

le 22, mai, 2018
既沒有感到愉悅放鬆,
也沒法真的憂傷。矛盾至極。
突然覺得我們好殘忍,
就像昨天回來時密布的烏雲籠罩在罪惡之島的上空。

這是我走過最讚最神奇的步道
沿著乾涸的小溪修築
用安山岩鵝卵石鋪成,最窄處不到50公分,長滿野草
好像它本來就存在於自然中一樣
可以看到各種植物和光影變化
和角鴞的呼喚

le 22, mai, 2018
今天補讀了王信的《蘭嶼.再見》
感覺突然變得很立體
踩過的浪、碎石海灘和炙熱的陽光
努力辨識著拍攝地點
比較著差異
知道她的錯覺已成現實
通常一般人都誤以為報導攝影就是新聞攝影,只須客觀、記流水帳似的拍些插圖式照片。其實客觀無主見地拍攝你所看到的東西,是種攝影行為;但主觀有見解地拍攝你所看到而感受到的東西,則是一種創作行為。
感覺突然變得很立體
踩過的浪、碎石海灘和炙熱的陽光
努力辨識著拍攝地點
比較著差異
知道她的錯覺已成現實
(王信,《蘭嶼.再見》,頁11)
那個獎項(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給我帶來難以言喻的喜悅:我把全部的靈魂都投注在這個作品裡。在我的獲獎演說中,我說:「我只對能夠改變社會意識形態的藝術有興趣⋯」只注重在美學價值的藝術是不完整的。」
(Marina Abramović,《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254)